福利群、红包群……你薅的羊毛合法吗?


事件梗概

 
2021年,郑某通过网络好友获得一个可以提前抢购商品的外挂软件,并与好友约定倒卖牟利后四六分成。至案发时,郑某等人已获利近20万元。

 

法院审理认定郑某及外挂软件开发者江某等3人利用技术手段侵入计算机信息系统,获取该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的数据,行为已构成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,依法判处3名被告人有期徒刑八个月至三年,缓刑一年至三年六个月不等,并处罚金。

 

近期发生了多起因“薅羊毛”把自己薅进看守所的案件,这些事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,也给大家带来了警示。

 

有人可能要问,“薅羊毛”只是消费者根据商家规则获取一点点优惠而已,为什么会跟违法犯罪扯上关系?

 

律师要告诉你的是,“薅羊毛”究竟犯不犯法还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。

 

“薅羊毛”犯法吗?

 
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第七条规定:“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,应当遵循诚信原则,秉持诚实,恪守承诺。”

 

消费者以个人消费为目的,按照商家制定的规则,使用自己的真实信息获取商家提供的各种优惠、积分、补贴……以减免商品价格,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属于真实的交易,本身并不违法。

 

目前,从各类案件披露的细节来看,郑某等人之所以构成违法行为,是因为他们以非法占有为目的,利用商家的系统漏洞,使用外挂软件、非法使用虚假信息恶意获取商家优惠,套取现金利润

 

以上两种情况是较为常见的“薅羊毛”行为,不过前者是合理合法的,后者不仅违背了公平正义,更是违法犯罪行为。

 

而在“商家系统漏洞”这个关键词上也会出现两种情况:

 

1、平台、商家本身对漏洞存在过错,消费者正常、合理购买,此时商家应该履行义务,若因商家的错误要求消费者买单,如以自己价格设置错误为由要求消费者退款等,则属于限制消费者权利、加重消费者负担的行为,消费者可以要求商家履约。

 

2、系统漏洞不是平台和商家的原因产生的,消费者偶然发现后利用漏洞进行“薅羊毛”,而平台或商家没有过错,消费者获得了实际的利益,此时消费者应该返还已获取的利益。

 

明知有漏洞却依旧多次“薅羊毛”的行为不构成刑事犯罪,一般会依据民法典关于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和不当得利的规定处理。

 

如果利用平台的漏洞,以非法占有为目的,实施虚构事实、隐瞒真相、虚假交易、“刷单”、骗取平台补贴等行为,非法获利金额较大,则可能构成诈骗罪

 

如果通过利用平台漏洞盗取优惠券、破解程序等方式自己获益而给卖家造成损失的,则可能构成盗窃罪

 

如果将非法“薅羊毛”的技巧传授给别人,并形成一定规模的,则可能构成传授犯罪方法罪

 

“薅羊毛”变成纠纷怎么办?

 

如果因为不遵守“薅羊毛”的规则而蒙受损失,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商家,都可以寻求法律帮助。

 

1、消费者

 

消费者认为自身权益遭受侵害时,可以与商家协商和解,也可以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,或通过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、提请仲裁机构仲裁、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方式解决纠纷。

 

2、商家

 

商家被“薅羊毛”误伤后,可以先向消费者说明情况,请消费者自行撤回订单,商家退还货款。

 

如果消费者不同意撤单,而商家难以承受巨大的损失,商家可以在订单形成后的3个月内向法院或仲裁机构申请撤销合同。

 

如果因为商家标错价格或数量导致合同被撤销的,商家可能会被认定为有过错的一方,需要赔偿消费者的实际损失。

关键词: